2025年10月21日,秋高气爽,菊香满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院长吕志阳,中药学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葛驰宇,带领30余名中药学专业教师党员及2025级大一新生,赴江苏闽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建基地,开展“田间党旗红、共育新农人”主题党日暨社会培训与教学交流活动。江苏闽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胡秀芹及相关党员技术骨干全程陪同。双方围绕“菊花—芍药—水稻”绿色高效种植、中药材GAP管理、产教融合育人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示范田里,共同书写“田间即课堂、企业即教材、党建即魂”的协同育人新篇章。
一、企业“开讲”:从田间经验到人生启示
下午2点,活动在公司新建的“智慧农业培训中心”正式拉开帷幕。胡秀芹董事长首先对学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以“一朵花、一株药、一粒米”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公司十年来的产业发展路径。首先,在菊花种植方面,胡秀芹重点分享了“脱毒组培—绿色防控—低温烘干”全流程技术,展示了公司自主选育的“苏杭白菊3号”新品种,其绿原酸含量较传统品种提高28%,亩均增收1200元。芍药板块,公司依托“林下仿野生”模式,将芍药与薄壳山核桃套种,既降低土地租金35%,又通过芍药苷含量的显著提升,成功打入日韩高端饮片市场。水稻种植环节,公司联合省农科院率先建立“稻—药—鸭”复合系统,实现“零化学除草、零化肥追施”,示范田亩产有机稻谷达515 kg,综合收益提高40%。
报告尾声,胡秀芹结合自身从“农民出身”到“全国乡村振兴带头人”的蝶变经历,寄语2025级新同学:“专业是根、情怀是叶、奋斗是花,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盛放”。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不少学生表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课本里的‘三农’温度”。
二、教师“送教”:把课堂搬到产业链
下午4点,培训进入“学院反哺企业”环节。学院三位骨干教师依次登台,为企业50余名技术人员及当地种植大户送上三场“干货满满”的技术讲座。
1.《青钱柳GAP栽培与药食用开发》:袁佳秋博士从“珍稀濒危植物”青钱柳的资源现状切入,围绕播种催芽、嫁接换优、树冠管理、叶用采收等七大环节,逐项讲解关键技术参数,并现场示范“芽苗掐根移栽”手法。针对企业拟建的200亩青钱柳药茶原料基地,袁博士提出“宽窄行+水肥一体化”方案,预计可节省灌溉水30%,提升叶产量18%。
2.《北沙参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肖建琪老师用翔实的数据对比了山东莱阳与河北安国两地北沙参产区差异,指出江苏沿海沙壤土完全具备北沙参“北药南移”潜力。她从种子消毒、微喷控温、生物菌肥替代、采收分级四个维度,为企业量身制定“沿海沙壤北沙参栽培SOP”。
3.《丹参—瓜蒌轮作模式与病虫草害生态防控》:张亚琴博士依托“江苏省中药材生态栽培工程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丹参/瓜蒌—菊花”三年轮作模型,可显著降低根结线虫与炭疽病发生率,获得一致好评。
三、学生“实战”:在泥土里完成专业“第一课”
下午5点,师生分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三田”实践。
1.菊花分拣田——同学们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对上午刚采收的杭白菊进行分级,通过“看花心、掂重量、闻香气”快速判断等级,体验“订单农业”对商品一致性的严苛要求。
2.芍药切根田——学生利用学院自制的“中药材根系图像分析仪”,现场测定芍药根粗、根长及芍药苷分布,实现“数据化选种”。
3.水稻测产田——师生与技术人员一同对“稻—药—鸭”模式田进行理论测产,通过五点取样、水分速测、千粒重估算,预测亩产可达520 kg,误差不超过3%。
“以前只在实验瓶里见过菊花有效成分,今天第一次闻到新鲜菊花的清甜味,更理解‘道地药材’四个字的含金量。”2025级新生代表周可欣在田埂上分享感悟。
四、尾声:党旗引航归程,把青春植进泥土里
17时40分,活动圆满落幕。师生们带着满身泥土的芬芳与企业精心准备的伴手礼踏上返程,许多同学在车厢里就开始整理一天的实践日志。
此次社会培训不仅让企业技术人员系统更新了知识,也让中药学专业新生在入学伊始就接受到最真实、最鲜活的专业教育。学院将继续深耕“课堂—田间—车间—市场”全链条育人模式,让更多青年学子把知识用在实践中,把青春植进泥土里,为江苏乃至长三角中药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